城乡之间(三):二元撕裂下,边缘群体乡村价值的重构

   关注我们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哦!


乡村调研手记


乡村调研手记020


上一篇文章《城乡之间(二):乡村人的城市情结与精神流浪》中提到,千年来城乡地位的差距变化转换成了村民心态与情感的无意识叠加,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村民的城市情结与趋向于城市的价值观。



种群体性的集体无意识,带来了群体精神的无所依托与乡村价值的边缘化


这种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冲突矛盾,常被上升为哲学问题。


但是,如果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思考。


1

被低估的乡村价值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则需要关注乡村价值本身


人们往往觉得乡村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农业供给与乡村旅游两个方面。



例如,人们来到地扪,总是先试图通过了解当地人的农业收入来评估当地村民的经济情况,殊不知他们的支柱收入早已不来自于农业了。


此外,人们一提到地扪的经济发展,就会想到商业旅游,认为侗寨就应该依靠旅游发展经济。


却不知,旅游的惠及面常常覆盖不到村落家庭的10%,而其由于旅游带来的过度商业消耗则不止于此,常常会破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如上述所言,发展乡村经济,势必还要重新梳理乡村的价值。


如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关于乡村生产生活的知识体系,或是当地村民日积月累的生活智慧,亦或是当地充足的物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以上种种,都可以作为基础资料,进行不同方向的二次加工或二次创造,从而在多个角度丰富乡村价值,达到与城市平等交换的目的。



首先,在经济地位上形成城乡间的平等,然后再慢慢完成村民心中的乡村价值的重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2

被寄予过高期望的“当地人”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无论是政策还是舆论导向,都号召当地人回归乡村、反哺乡村


但是从实际来看,这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倾向。原因有三:


其一,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说,会选择短期内工资稳定的打工生活。在未看到收益之前,他们很难选择回乡。



其二,对于从乡村流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说,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工作。


一方面,这是他们从小形成的价值观,很多孩子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的生活


另一方面,当地的舆论也会影响他们的决定,认为读书后回乡是没有出息的行为



其三,乡村价值的重新梳理与二次创造,是需要多元人才的合力下才能完成的


仅仅依靠当地人,这个目标会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3

各司其职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需要精细的社会分工


于一个大体系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独立化、专业化的完成任务。


乡村价值的重新梳理、创造、交换过程,同样属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范畴。


故此,同样需要当地人与城市人才的合力分工,才能共同完成。



就目前的乡村现状而言,由于物质等方面的原因,留住人才或是引入人才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就需要对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与生活设施进行优化,并完善城乡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


此外,政府与社会企业对于乡村引入或留住的人才,应给予专项对口的扶持,以代替盲目的农业扶持补贴。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地扪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


文字编辑:刘馨阳

图片编辑:刘馨阳

图片来源:网   络


   扫描下方二维码继续阅读美文哟~


2020年7月6日 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