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四):二元撕裂下的“自我中心主义”

   关注我们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哦!


乡村调研手记


乡村调研手记021


在之前的城乡之间系列文(城乡之间(二):乡村人的城市情结与精神流浪)中,我们提到在城乡二元撕裂的背景下,村民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当他们面对城里人时,会潜意识地以其为中心。同样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城里人也形成了一种带有优越感的“自我中心主义”。


如《城乡之间(一):城里人对乡村的认知“bug”》中写到的,城里人会不自觉地站在一种高姿态的角度,对乡村现状进行评判并提出“双标”的要求。


其抱着乡土情怀的自我想象造成的乡村认知错误,这一点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别人的文化进行主观地指手画脚,则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城乡之间的认知阻隔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常常使城里人不理会旁人的意见,仅依靠自己的经验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主观地认知事物。


如他们来到乡村,会经常比划着说:“这里应该有什么”,“这里应该保持原貌”,“那里的电线真碍眼”以及“传统的房子怎么越来越少了”等等,诸如此类。


殊不知,他们指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村民的生活所需,甚至是村民所追求的。上述事情发生的越多,城乡之间的认知阻隔就会越深。


只有城市人抛开这种高姿态,以平视的方式观察村民的生产生活,尊重、理解他们的需求,两者之间才能够处于平等的位置。城乡之间的认知阻隔,也才有待破冰。



2

文化主体的错置


在乡村中,当地文化的主体应该是村民自己。而往往对当地文化提出标准要求的,都是旁观者。


鉴于旅游市场等因素的考量,这些标准要求或多或少会被重视起来,甚至被写入了某些规划或法规。


如此一来,这种情况就更让村民觉得,就连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丧失了话语权,何谈其他。



以上现象,会不断加重村民被边缘化的心理。


文化主体在自己当地的生活环境中被错置,逐渐失去主导地位,那么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价值自然也会产生怀疑。


甚至失去对本土价值的认同,不自觉地趋向有话语权的一方。乡村价值的边缘化,随之加深。



3

对于村民的错误引导


就目前来看,村民的价值观已经向城市发生了偏移,甚至一切以城市为中心。


在此背景下,城里人对于乡村与村民的错误认知与判断,很容易影响到当地村民。


就如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所提出的镜像理论一样,会使村民混淆了现实与想象。



当下,村民已经逐渐丧失了自我认同,常需通过来自外界的认同,进行自我建构。


如他们对城里人审美的趋从,开始追逐潮牌,喜欢盖其他风格的房子等等,体现在其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而城里人不断向他们投射自己想象中或错误认知中的乡村或村民,这很容易使村民将这种错误认知内化为成自我认同的内容,造成完全错误的引导。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地扪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


文字编辑:王圣博

图片编辑:王圣博

图片来源:网   络


   扫描下方二维码继续阅读美文哟~


2020年7月6日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