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细数美国对华认识上的五大错误

民智漫谈


思想上的偏见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公正


(正文约31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见仁见智。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双方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当他们生活在各自的“洞穴”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今天的美国早已经习惯了高姿态,习惯了俯视一切,这势必会对中国的行为产生误解、误判,加深中美合作的难度。


接下来,小智君将为您答疑解惑,找到困扰美国的种种对华误区。



1

世界第一,指日可待



误解1:在美国眼中,中国正在抢夺其世界第一的宝座,争当世界领先国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可以说是改头换面,社会经济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自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美国对于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甚至将中国崛起视为美国的一大威胁。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愈演愈烈,甚至成为美国高层对华的基调,拜登政府此前的发布会还表示,在其任内不会令中国超越美国。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实际上夸大了中国的实力与其威胁程度。


现如今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将一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实际上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


而且目前来看,尽管中国刚刚完成了脱贫攻坚战,但中国国内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贫困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等,因此,中国在经济上暂时不会超越美国。


此外,中国一直秉承着和平发展战略、和平外交政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永远不称霸的原则


中国的强大不是要成为超级大国,而是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美国,而是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中国。”


2

墨守成规,冷战思维



误解2:美国认为中国强大后,或将成为苏联第二,“修昔底德陷阱”因此不可避免。


人们都希望放下冷战思维,汲取冷战教训,但美国却恰好相反,放下了冷战教训,抱守冷战思维。


纵然距离美苏冷战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那种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仍然笼罩着美国高层,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中国会成为下一个与之匹敌的强大对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面对崛起中的中国,美国依然准备万全,想要成为“新冷战”的大赢家。


由此可见,美国一些政客对于零和博弈的现实主义思想深信不疑。从中美贸易战、到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一山不容二虎,在美国人看来,与中国之间的大国竞争势在必行。


而且近来美国鼓吹的“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冲突乃至战争难以避免,让美国人更加确信,中国的强大一定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和挑战。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中美新冷战并非一条必然道路,中国不是前苏联,更没有想过要成为“苏联第二”,与美国竞争一二。


只是近来中国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美国的预期,引起了美国政界的焦虑,但这种定式思维和固有的偏见强加在中国头上,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中国所走的道路同前苏联有着本质区别,尤其在经济上,中美之间利益交汇,即便是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中美贸易也依然坚挺,2018年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1.3%。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中美之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美的合作远大于矛盾与对立。因此,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不可避免。


3

中国经济,如美国所愿



误解3:美国学者看来,中国经济的今天,皆由美国对华政策的助力。


历经8年奋战,帮助近1亿人口脱贫,中国在2020年终于正式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居然来向中国邀功。



美国一直把自己树立成救世主的形象,任何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似乎都离不开美国的帮助与支持。


换句话说,在一些美国学者看来,没有美国在二战之后建立的经济自由体系,各国就无法从中获得利益最大化,也就无法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


以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为首的一些专家指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贯彻执行着对华“接触”策略,其目标就旨在“把中国带进世界秩序,融入全球体系,使中国人接受西方自由市场原则,从而摆脱贫困”。


因此在美国人看来,是美国造就了中国今日的发展,实现了中国脱贫致富,引领中国走向了经济繁荣之路。


不可否认,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大局基础,有了外在大国关系的稳定,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打通经贸往来就更加水到渠成了。


但是如果把一切根源归结于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未免有些荒谬。


中国今日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源于我国历任领导人英明睿智的选择与领导,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国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内进行了经济、文化制度改革。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其与世界沟通、顺应全球化潮流的结果。


4

亚太地区,动了我的“奶酪”



误解4:中国在亚太地区已然威胁到美国利益,且即将取美国而代之。


诚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随着全面区域伙伴协定(RCEP)的签署、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推进,中国已然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几乎所有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华出口与投资不断增加,中国与亚太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共享经济成果。


但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所作所为显然触碰到了美国利益,美国一直担心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在该地区取缔美国的主导地位,因此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战略,到特朗普时期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再到如今拜登政府的“新合纵战略”,欲以“亚洲小北约”形成联盟之势、围堵中国,进一步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与军事投射能力,对中国极尽打压。


但是,在亚太地区,中国显然不是有意要取代美国。


无论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亦或是由中国倡导的众多经济贸易协定,中国的初衷是为世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创造更多价值,扩大合作层面与领域,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天下大同”、互利互惠的共赢局面。


但美国的种种误判与对华遏制策略显然加剧了中美紧张关系,加深了彼此在亚太地区的隔阂,如此一来必将会对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进一步的打击和影响。


5

中国模式,一呼百应



误解5:中国强大后,势必会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国模式,形成反民主联盟。


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民主灯塔,美国的存在就是为了捍卫民主价值观,任何侵犯民权、自由的行为、或是与之相悖的行为,都被美国视为敌人。


在新冠疫情发展的初期,由于中国人民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对政府更加信任,中国政府当机立断采取了封城、限制出行等一系列强制措施,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


这样的模式显然在抗疫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中国这样的做法却被美国右派视为对民主、个人自由的践踏。


在中国防疫稳定后,开始积极承担大国责任,领导并帮助国外抗疫,但如此一来,又被美国误会成是对中国模式的大力宣传。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帮助他国共渡疫情难关,是其不容置疑的大国责任。


在疫情攻坚战中,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其经验尚可借鉴,解决问题才是真,又何必计较方案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呢?


而且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并非水火不容、存在冲突,也并不是要角逐出优胜略汰、谁胜谁负。


各国制度的选择是依据本国国情而定的,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政治制度并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任何国家都无权将其政经制度强加于别国。


中国既不输出革命,也不输出发展模式,那么又何来向全世界推销中国模式一说呢?


6

结语


当下正值中美交锋的关键时期,任何的误判都将成为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砾石。


以上5种美国对华的深刻误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对中国的判断,而今非昔比,中国崛起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美国理应重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客观地看待中国。


如果美国不能走出他们对中国的思维定式,不能放下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中美关系必将跌入冰点。


未来,中美关系仍将是世界关系的重中之重。


与其做出一种愚蠢的冷战的选择,不如做出明智百倍的合作共赢的选择,努力化解中美之间的分歧,使中美两国尽早摆脱阴影,在相互理解、消除隔阂的过程中走上合作共赢的道路。



作者:李卓璇,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文字编辑:林子怡

图片编辑:林子怡

图片来源:网    络



2021年4月9日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