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向世界发声!

时政观察


(全文约3200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不足为信”,“无权也不应该说三道四”,“颠倒黑白,贼喊捉贼”,“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以上表达在每日外交部记者会中已是家常便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每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回应问题与质疑,对外发布官方信息,表达中国声音,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然而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中国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注重总结提练一个时期内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这是了解中国的一个好方法。这一话语体系的框架与发展逻辑是了解中国的最佳抓手。


然而,西方在主观上的慵懒、质疑甚至是自大让西方没有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反而加深了误解。但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目前对外宣传的需求很大,可在发力确实也并不精准



1

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历程


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已有百年历程。它是党关于某一时期国家发展的任务目标、总体布局、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等方面的系统表达。


从1921年至1954年是雏形期,话语体系建设还在探索之中。党根据建国前的斗争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提出了“实现工业化”阶段性目标。


土地革命时期已经开始提出要发展工业生产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工业化是民主独立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前,工业化是发展主题与中心,是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1954年至1978年是确立期,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提出“四个现代化”即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64年,现代化建设被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现代化”在党的话语体系中正式确立。它鼓舞了人民士气,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同时巩固了新生政权。


1978至2021是发展期,党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仁义、勤俭心等思想,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提法。


1987年,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1997年江泽民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建党百年时国民经济发展、制度完善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前提,建国百年时“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要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



2002年,胡锦涛扩充了三位一体的布局,将提出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不同时期的不同词表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层次目标。话语体系的内容逐渐丰富立体


2012至今是完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智慧。


领导人将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结合。2013年,领导人提出建成“全面小康”。


中国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双重职能。


当下,党的话语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2

建构逻辑


梳理中国话语体系的发展过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建立是以中国社会为根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以中国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主要动力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行事的思想指导与逻辑遵循。


这一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根植于社会发展实际。中国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过程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形态,古代的中央集权国家,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数千年的发展,唯有不变的是从未瓦解的中国社会。


当代社会中,领导国家的中国共产党以此为依据,将理论与中国实际,历史文化相结合



党的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汲取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小康、齐同万物,天下大同等传统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小康社会、扶贫脱贫、经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话语提体的指导下,党带领社会各界,在实践中实事求是,善于总结,并不断创造并丰富体系的内容


对内,建立现代话语体系的本质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经济与社会文明,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幸福。无论是早期的工业化建设,还是当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始终是中心。



对外,随着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完善,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对外也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体系,其目的在于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形象,简单清楚直接地告诉世界中国不谋求价值观输出等想法,讲清中国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告诉世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然而,我们遵循这套体系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溢出效应,国内的经济发展使国家实力快速提升,为中国在国际上带来更多了利益,中国的声音也被认为越来越重要


但在中国为谋求更好的国际环境,以保证国内的发展进程的过程中,西方却误解中国的目的是寻求区域乃至世界的霸权。



3

遇到问题,不断改进


虽然我们现代话语体系非常丰富,对内起到了非常好的统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对外表达中国想法的效果还未达到理想状态。


以此次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为例,综合CNN、BBC、美联社、法新社,华盛顿邮报等国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来看,主要特点是外媒只是少量描述了庆祝当天的盛况,多数思路还是以一贯的质疑为主。


一方面原因是出于西方的问题。西方主流媒体对庆祝活动的现场描述相对客观,但从活动中解读出的内容体现了他们的视野与思维的局限。



西方在看待中国问题时,带着对中国固有的思维偏见,甚至是以冷战的思维逻辑去看中国,给出他们否定的评判。总的来说,那就是西方只允许天下有一种民主形式,那就是西式民主,必须呈其样,才可称为是真民主,才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原因是我们自己还需努力。目前,西方对中国的各方面围堵已是常态,面对这种状况,中国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体系中现有的规则,为国家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话语体系,并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介绍给他们,这就要求中国在对外宣上研究改变一下思维方式。



首先,要将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讲清楚,它以中国社会和历史为依托,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民一直是中国做事首要的考虑。在说问题讲故事的时候,简要概括地提及这个逻辑,而不只是直接地去翻译展示中国的大战略,大思想。


接着,我们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以外国人讲故事听故事的思维方式,展示中国的发展方向与理念,更有助于他们理解。


比如,在中国宣传是扶贫干部的奉献事迹时,西方无法理解这种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但如果我们不突出这个方面,而是改变我们对内群众可以理解的宣传思维与逻辑,对外去突出贫困户脱贫后的生活有多大改变,切换角度,会更有助于西方理解。



最后,我们可尝试在不同的传播平台将宏观讲述与以小见大相结合,对症下药,去讲述中国行事的原因与目的。宏观上,官方对于一些宏大或者涉及根本原则的问题需要给出权威的解答与回应。


比如CGTN等官方媒体外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未来发展理念。面对质疑与误解,媒体在视频网站对外发布纪录片,给出证据,回应质疑等


中国还可以选择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从个人的视角去展示中国国家发展变化与理念。



除了在传统领域还要继续发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也要在新兴领域发出我们的声音,并且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风格与不同受众的喜好,对应的多角度多层次去展示我们的声音。


比如vlog这种形式越来越受人欢迎,很多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也用这种方式来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颇受欢迎。我们对外宣传的官方主体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叙事,更生动形象,符合外国人听故事的方式



4

结语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样需要强有力的对外宣传,使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


目前,西方媒体对华舆论施压从未歇息,甚至愈演愈烈,中国不能一味地被动应对,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国际形象,而且容易让没有主见跟风跑的其他国家媒体继续宣传虚假信息,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现代话语体系价值丰富,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精华,我们将二者相结合,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去针对性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通过对外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我们这样做,不是像西方某些国家,将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强行输出意识形态,甚至挑起对抗。


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是帮助世界更立体多维地去理解当下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被一些西方无良媒体用编造出来的虚假信息蛊惑群众,使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继续出于被动地位。



作者:邓晓艾

编务:吴博晋

责编:康雅琦

图片来源:网   络



2021年8月6日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