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治染指教育,这场学术自由保卫战谁会赢?
民智评论


作者:梁雨迪,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正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当地时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撤销哈佛大学下一年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质,并要求现有留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这一政策不仅是对美国顶尖学府的直接打击,更是全球教育危机与教育政治化交织的缩影。
在技术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夹击下,国际学生和交流学者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技术交流壁垒高筑,人文社科的生存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暴露出全球知识生产体系的结构性困境。

▲ 美国国土安全部所发布消息称:“哈佛大学因支持恐怖主义而失去招收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项目资格”
特朗普对国际学生的政治打压加重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困境。对人文学科而言,哈佛大学在2024年取消了至少20个系和项目的30多门秋季课程,其中历史和文学系首当其冲。
这一现象无独有偶,在全球各大高校都有发生。韩国德成大学今年也宣布取消法语和德语系招生。这种趋势背后,是技术至上主义与功利化思维的蔓延——文科在“知识生产”经济效益方面的回报率低。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意义就已经受到不小的质疑,回答这一问题本就是全球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而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美国商务部所制定的“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禁令本就阻碍了产业联动,构建起全产业链的封锁,高校之间常规的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也受到波及。近日对哈佛的禁令将这一危机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政治化维度。

特朗普政府的“反犹主义特别工作组”(Task Force to Combat Anti-Semitism)等部门对哈佛大学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录取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审查,追溯他们入学五年内的活动记录。还要求取消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计划,彻底改革学校的招聘和录取。这实则是对批判性人文研究的监控。借“文科无用论”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标签,让禁令成为压制异见、重构意识形态的工具。
这一政策本质上是靠技术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驱动。美国近年对半导体、AI等产业的技术封锁延伸至教育领域。一方面,国际学生被卷入技术竞争,理工科学生因“知识外溢风险”而被重点监控,签证被无端撤销,更有甚者在出入境处将一些从事技术研究的留学生关进“小黑屋”盘问羁留,只因“疑罪从有”。

另一方面,保守主义势力抬头,通过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政策提案等措施来重塑美国的意识形态结构。如右翼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主导的“Project 2025”计划,目标是废除教育部,削减联邦教育经费,实施更严格的移民政策。因此,此次对哈佛的禁令是特朗普政府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长远目标的具体体现。
国际学生的身份在政治博弈中屡受无端指责。作为科研人员,本是知识生产体系的核心劳动力,但却因成为政策清洗的首要目标而被迫中止研究。根据哈佛大学的统计数据,在2024-2025学年,哈佛招收了近6800名国际学生,占其总招生人数的27%,可见贡献度之大。而特朗普政府通过污名化手段,怀疑与中国、俄罗斯等有学术交流的人员为“技术间谍”,还将抗议者定义为“安全威胁”,让麦卡锡主义在学术界复燃。

▲ 哈佛大学在2024年秋季招收了来自146个国家的6751名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加拿大和印度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国际学生总数的40%。
更严峻的是,国际学生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尽管加州的一些留学生已对此提起诉讼,联邦法官也裁定政府行为涉嫌违反美国的《行政程序法》,并发布了保护令,禁止随意取消学生合法身份,但政策前景依旧不明朗。一旦签证被撤销,身份就立刻变为“非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就可能意味着学术生涯的中断甚至终结。
哈佛大学在官网上已经从历史发展、研究重要性和实际贡献详细解释了联邦资金的意义。在4月11日,哈佛就拒绝了美国政府“超出法律界限的无理要求”;在4月21日起诉美国政府违宪。此外,美国高等院校协会也发表了联合声明,称政府的行为是过度干预……这些抵抗展现了学术界的不屈姿态。然而,这些高等学府在与特朗普政府的拉锯战中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朗普的禁令目前矛头直指哈佛,但恐有蔓延趋势,因为随时可能会对其他大学也实行这一条禁令。且目前针对哈佛的禁令中仅提到“国际学生需转学”,却没有明确可以转去哪,更没有任何步骤和说明。
这可以说是一场政治表演,但其真正危害在于制造了一种政策不确定性的阴影,且必定会长久笼罩在美国教育界,甚至对全球教育和人才交流产生负面影响。国际学生在规划学业时踌躇不前,或纷纷转向东南亚、加拿大、欧盟等地,也会让这些地区的入学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从美国本土来看,顶尖大学教授的研究项目因资金冻结戛然而止,高校在财政胁迫下妥协学术原则——这些现实远比一纸禁令更深刻地侵蚀着教育体系的根基。
人才环流的重构不仅会削弱美国自身的知识生产力,也催生了以地缘政治为界的新学术壁垒。当政治权力将学术自由置于“可能被随时剥夺”的阴影下,全球知识生产便陷入自我审查与短期逐利的泥潭。
历史证明,知识的活水源头在于流动与共享,而非高墙与猜疑。真正的突围需超越功利主义框架。或许这场闹剧最终会以司法纠偏收场,但它留下的裂痕提醒我们:对教育政治化的纵容,终将让其自身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
编务:梁雨迪
责编:梁雨迪
图片来源:网 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及投稿:dcthinktank@163.com